DFA 花藝︱「自然平行線」的植材布置兩大關鍵:高度 & 區域性

「自然平行線(parallel vegetative)」屬於「自然花型」的一種,也稱為「植生式」、「自然景觀(vegetative arrangement)」,最大的特色在於根據花材的自然形態和特性,讓花材呈現出自然生長的線條和姿態,不會呈現機械、生硬的感覺,能夠營造出一種自然、流暢的美感。

關於植材的合理安排,可以從生長高度、與區域性談起。不同高度適合安排什麼樣的植物,需要從植物的自然生長狀態進行判斷;自然界中不同植物會有不同的生長區域(或稱領域),在進行「自然平行線」的創作時,也要表現出不同植物的區域特質。

不同高度植物的選用原則

上半段

作品的「上半段」通常選擇兩至三種植材,其中以木本植物為優先選擇,若沒有木本植物,以「禾本科」、「蓖麻屬」的植物優先,這兩種草本植物在自然界中不乏身材高䠷的植株種類。

禾本科(Gramineae)的葉子細長且呈平行葉脈,常見的植材包括稻子、散(穗)高粱、芒草等。蓖麻(Ricinus)莖圓中空,花市買回的植材一般帶有刺狀紅色蒴果。

在選擇植材時,也可以不必侷限在植物的原始生長態。有時可利用植材的外形特性去模擬不易取得的材料,可稱之為「替代」,例如近年的新品種文竹「卡士文竹」形似一棵針葉樹,在創作小型作品時,可替代成大樹,但是要注意的是,一個作品中的「替代」不宜過多種類。

中半段

作品的「中半段」大約在最高植材的 2/3 至 1/3 的高度之間,通常也是選擇兩至三種植材來表現,常見以塊狀花、面狀花來進行布置,例如大菊、向日葵。

由於塊狀花或面狀花的花材大多頭重腳輕,有時候中段材料在視覺上還會需要一些「穩定份量」的素材,這些穩定份量的素材除了花材,也可以使用葉材,例如變葉木。

下半段

主要呈現自然界中草原或森林底部的生態樣貌,覆蓋海綿(花泉)的素材除了常見的苔蘚、鹿角草,也常常將壽松剪短枝,模仿小草的形態,錯落其間。底部的花材可以只選擇一種,常見的是小菊類的花材,花色通常會呼應上段的植材。

此外,下半段通常也會安排一些面朝陽的葉片穩定底部的視覺重量,銀河葉、高山羊齒都是常見的葉材。

不同植材的區域性呈現

花藝海綿(花泉)就像一塊土地,在土地上生長出來的植物通常會有「聚落」的概念,也就是不同的植物都會有不同的強勢地盤。

在布置植材的時候,要注意不同植物應該呈現出不同的區域性與自然過度。

例如「蓖麻」與「散高粱」同樣都是上半段的材料, 如果設定 A 區是蓖麻的主要地盤,並不是不能出現散高粱,而是間或就只插一、兩枝散高粱,呈現出明顯的生態區域性;而 B 區是散高粱的地盤,也可以間或插一、兩枝蓖麻,呈現出多元植物共生的自然樣貌。

「自然平行線」是很多習花人的心頭好,都說這是一種很自由的創作型態。但是,在藝術創作中,看起來愈像是「隨便插」的自然感創作,愈不好控制與掌握,除了基本的花藝功底,也需要認識更多關於植物生態的知識。

對於一名花藝師而言,「擁抱大自然、觀察大自然」並不是一句口號,而是日常生活。